在2018数字科技文化节·玉溪暨第11届全国3D大赛上,参赛者正在介绍虚拟现实VR设备。
“参赛大学生们的创新能力非常强,他们的创造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其实是有一些共同特点的,那些最终获奖的团队大多在创新性、可行性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在近日举办的“2018数字科技文化节·玉溪暨第11届全国3D大赛年度总决赛”系列活动上,大赛的裁判长沈旭昆说。
新点子,大学生的创造力不可挡
能爬楼、能监测身体的轮椅,可以自动变换螺丝类型的拧螺丝机器,可以自己在家测量度数的智能验光眼镜……在比赛现场学生们积极推销自己的成果。南昌航空大学学生谢忠强是团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在学习阶段和几个同学一起研发的智能验光设备已经有了成品。“在互联网时代,如果能实现自己在家验光配镜,就可以直接在网上采购眼镜,给了眼镜需求者更多的选择。”他说。
谢忠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最早他们发现需求是在一些乡镇,因为当地没有合适的眼科医院,眼镜店的客流又不足以支撑昂贵的配镜设备,所以验光配镜成了老百姓的一个难题,他们要验光必须要去县城才能完成。于是谢忠强和他的同学便琢磨着用自己所学做一款验光产品,看起来只是普通验光镜子,但实际上与手机APP相连,一旦验完,手机里就能直接显示眼睛的度数和所需眼镜的情况。
在现实生活中,3D打印、机器人、区块链、传感器/物联网IOT、工业APP、智能制造等网络化、智能化的“黑科技”已经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其中许多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元素。把这些“黑科技”做些小改造以方便大众生活是学生们努力的方向。“现在学生们的创新力超出想象,他们带来的很多好点子让我听了十分振奋。”数字工业设计组的一位裁判兴奋地告诉记者。
产品化,学生双创的突破点
对想要创新创业的年轻人来说,光有点子是不够的。虽然想法很好,但评委们还是希望看到真正数字设计的成果,要是有产品就更好了。张红旗裁判表示,连续当裁判几年,虽然学生们都是用PPT做演示,但看到学生们生产出来的真实物件还是会非常兴奋。学生们从设计到电脑制图、生产,这个过程是个很大的提高。
在本次总决赛上,渭南师范学院学生李世琦、崔同瑶等创作的三维动画作品《云的往事》,获得了“数字文化设计方向”唯一的特等奖,现场展示时更是赢得现场观众一致点赞。
其独特之处,就是学生们用自己所学的3D设计知识真正创作了一部完整的动画片。这部时长12分钟的动画片通过设计两个女性角色和战争的强烈对比,突出了反对战争、珍视和平的鲜明主题。裁判组专家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个作品最突出的地方是熟练运用最新3D数字化技术,使用包括MAYA在内的多种软件工具,画面展现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3D大赛组委会负责人鲁君尚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资机构和创客组织,以及制造型企业的负责人前来观摩大赛。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家希望在参赛作品中挖掘一些有市场前景的设计产品。他告诉记者,在之前的比赛中,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的吉珠智联队设计制造的“旋转气阀四缸发动机”就是一款广受好评的产品。学生们研发的发动机相较以往结构更简单轻便,经济效益更高。具有转速高、质量小、噪音小、启动容易、制造成本低的优点,被认为在市场上大有前景。
实际上,类似的数字设计产品之所以大受欢迎,是有时代背景的。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在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像机械制造这些举足轻重的领域,学生的创新设计如果能独辟蹊径,对现有产品实现改进和创新,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有重大意义。
全链条应用型人才,高校教育新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在推进学生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们希望借助类似的机会,让理论和实践结合更加紧密,全面提高学生创新设计能力。
陕西理工大学的带队老师表示,学校对学生们进行更多的创新制造活动十分支持,此次来参赛学校也十分积极。在他看来,通过比赛,可以达到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研究先进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技术,以及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等多方面的效果。
目前,我国的制造业面临规模大而实力不够强的局面,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蜕变,关键在于突破人才瓶颈,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端技术人才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从几年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制造行业对3D应用人才的需求缺口为800万左右,现在这一缺口并未得到缓解。
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招聘难同时存在,反映了大学教育中传统的通用性人才与面向企业需求和面向技术进步的现代化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结构的错位。
东莞一家五金制造厂的负责人李捷向科技日报记者表示,他特别关注各类大学生创新活动和比赛成果,希望从中发现一些企业发展的新方向。
在他看来,我国的产业一线最缺乏的不是博士生等高端研发人员,也不是一线操作工和普通技工,而是既懂得产品的设计开发、又懂得产品生产制造工艺和市场消费,能将创新的设计理念、创新的制造方法、创新的生产流程与创新的市场手段相结合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希望大学能培养更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型人才。能看懂图、能理解工艺、能优化性能、能推介新产品,是当下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情况下,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